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观点交锋:论大学生择业观
2010-12-01 11:44作者:曾果 高世栋 马宁 王源 周会才

顺应社会潮流

  孟子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面对两难的选择,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我们只能舍鱼而取熊掌。同样,大学生面对是以个人需求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抉择时,为了自己更大的利益和自己价值的实现,也应该舍前者而取后者。这不仅是一个个人单纯的选择,更是顺应社会潮流的表现。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需求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大学生的发展需以社会需求为前提,而不是别的。


  第一,社会需求决定人才需求。作为重要人力资源的大学,社会需求对其就业具有决定因素。我相信,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而不是高校培养出了各种各样的甚至空前的人才,社会来被动的吸收。也许你不知道,无论你怎么挣扎,你最多让自己的日子过得舒服一点。主动权从不在你手里,社会以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一切。使它从主流发展,而绝少为因个人而改道。


  第二,社会需求决定专业需求。专业的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知识主攻方向、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从而彻底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知道,每年都会有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出现。这就是社会各个方面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不同的利益获得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的抉择。这也说明一点,社会需求拥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社会潮流的发展。


  第三,社会需求决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每个人最终的发展都不可避免的要走上社会,在企业或单位工作,以实现自我的价值。这就要求每个人要有适应性,用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这个企业或单位的认可。在如今的社会,信息交流频繁,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受到社会观念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针对工作产生相应的自我变化也就显得很正常了。这也是顺应社会潮流的一方面。如果也个人不知变通,那么就无法再这个社会上更好的生存。


  我想。人最伟大之处是能适应各种各样甚至恶劣的环境,而不是改造在周遭的环境。如同我们现在是说敬畏自然,而不再喊征服自然


  或许会有人说;难道一个人的力量真的如此渺小吗?无法做出些许的改变?


  当然不是,没有人能否认人的力量。只是因为存在着更为强大的力量而已,个人的力量之能在一个小范围内显示。偶尔也会泛出一点浪花来。


  然而,在社会的滚滚趋势之下,引领潮流的从来都是顺势站在浪尖的人。而左突右击或逆流而上的人,迟早会淹没在轰轰声响之中。


  也许还有人说,有些人按照自己选择的路前行不也获得了成功吗?诚然,他们的成功让人敬佩。但是,他们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源于他们发展的方向其实也是社会需求的一部分。这是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统一,两者从而得到了共赢。现实总是残酷的,这样的统一也是不多的,对于大多数,若想要少受伤,还是得以社会需求为发展目标。


  当前普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并不只是大学生供过于求,更是因为大学生不正确的就业思想所导致的。高不成、低不就,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是的人才在市场上分布得极不均匀。另外,专业调配不合理也是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根据个人需求决定大学生就业是错误的。固而,社会需求对大学生就业则更为重要。


  如今,大学生的专业对口已成明日黄花,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日益需求才是最可行的。若无社会需要,又何从谈起个人需求。


  所以,大学生的发展应以全局为重。当个人的爱好与社会的需求发生冲突,以及与个人价值实现相矛盾时,我们就应该个人服从大局,顺应社会的潮流,借势而行。君子善假于物也。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曾果)

要的就是这样的人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


  大学生就业真的好难,大学生毕业后到底要去哪里?


  当四年大学时光无声的流逝殆尽,我们茫然地拿着一纸简历四处奔波,为的什么?一份安逸工作?这是我们想要的吗?不


  当我们还在为个人利禄奔忙时,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系茫茫红尘的一抔尘土,却义无反顾地投身社会最需要的地方。从人迹罕至的荒山,到凄凉孤苦的高原;从荒芜贫瘠的旷地,到狂沙飞舞的大漠;从幽深黑暗的街角,到阴湿泥泞的山村……社会需要这样的人,祖国需要这样的人!


  我们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时也是最容易迷失的新时代。大学生接受了太多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从而产生了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这是多么的可悲。大学毕业了,要工作啦,于是一窝蜂地涌向大城市,涌向大企业,我要当白领,我要当公务员,我还要当官……可对那些苦点累点的职业,却无人问津。


  工作难吗?那么多空缺职业摆在那里,为什么没人愿意应聘呢??“太累了~太脏了~没面子~离家远~条件艰苦……”一系列的理由出自不同的人。然而社会需要这些岗位啊!在这些岗位严重空缺时,却有一大堆大学生闷在家里,怨天尤人,感叹老天不公,怀才不遇。同时各媒体不停报道——中国人才饱和,就业困难……真是可笑!


  他们想的只有自己,当然感觉不到生命的价值。真正有价值的生命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默默地做着微不足道却又无比光荣的事情。看看徐本禹,看看李灵,看看赵小亭……他们没有煊赫的身世,也没有深厚的背景,他们有的只是一颗为社会服务的心,一颗大学生朴素而又热忱的心。谁说一滴水的力量渺小?谁说一粒沙石微不足道?没有滴水,哪来大海汪洋?没有沙石,哪来大漠无垠?他们有机会到更好的地方,过上舒适安逸、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他们偏偏转过了头,把目光投向了更需要他们的穷乡僻壤,去帮助更多需要他们的人。他们忍受着恶劣的环境,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和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喝着咖啡,坐着老板椅的悠然自在者相比,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无比璀璨的光芒。这光芒将那些自私自利者照的无地自容,让他们自惭形愧,让他们丑陋的心灵受着道义的谴责。


  不要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为自己辩解,那只能说明他们错误的理解这句话的内涵。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发展的权利,但是社会不会因你个人的发展前进一小步,却会因为每个人的一点努力而前进一大步!社会如一个容器,如果社会不发展,个人再怎么发展也无法立足,只会水满为患,反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当我们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应该勇敢地承担起一位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更多的去考虑社会的需要。这不是法律上的必须,而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主义无私无畏的精神。屈大夫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胸襟!


  社会要发展,不是出几个英雄,出几个亿万富翁就可以的。一个比尔·盖茨无法创造一个社会,社会是由千千万万的你和我创造的。我们不是活雷锋,我们要做的是默默无闻的一滴水,投身到社会上最干旱的地方,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高世栋)

择业,是回归个人需要的时候了

  首先声明,择业不等同于就业。就业是在走完大学这一路程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当然也存在选择的余地,但其存在很大的被动性。有人形象的称之为被就业。而择业则是你在整个大学乃至以后选择入怎样的的问题。本身具有很大的主动性。


  回归正题。当代大学生择业是要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呢?还是照顾自己的个人需要(兴趣爱好)。笔者认为,择业是回归个人实现个人价值需要的时候了。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前人们是按社会需要走的,所谓党让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就是真实的写照,并且这一状况还有硬性的制度保障,即分配制。随后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废除,但是那种择业按社会需求走的观念在很多人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观。


  诚然,这种观念确实对国家、对社会起到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瞬息巨变的大时代下,这种观念显得过时落伍了。这也是国家为什么废除分配制的一大原因。


  个人择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有以下几点弊端。一是对自己价值的一种牺牲。个人的价值理念形成于后天环境,是个人的灵魂,是最为核心,最宝贵的东西。而择业乃人生大事之一,如果照顾不到这一点,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牺牲。二是限制了个人的创造性。科学家已经证明,人在自己喜好的领域创造性最大。这就意味着一旦没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话,个人的创造性就大打折扣。而择业误入社会需要怪圈而不顾及自己兴趣往往会直接导致这种情况。我国久久不出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似乎与之有着脱离不了的干系。三是将社会与个人功能本末倒置。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个人应该为社会服务,但却忽略了社会存在的实质是服务个人的。个人的需要应该有社会来满足,而不是个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而择业要是按照个人的需要走的话,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将是不可估量的。个人择业,即社会来满足个人的需要首先会使其达到最优化状态。社会本身是不会变的,变得是个人,个人的变化推动社会变化,这样使得社会才具有了活力。而无数的个人以自己的需要驱动社会会使之更具活力,直到效益最大。同时,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择业不仅是对个人价值观的尊重,而且也是对个人创造力的一次大的解放。这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对社会国家的进步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个人择业回归个人需要势在必行。而破除那种社会需要的旧观念显得尤为紧迫。


  真到了个人择业以自身需要为唯一准绳的时候,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社会进步了。(马宁)

要馒头还是要镜子

  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一滴水里拥有一片海洋,所有的树叶并没有不同,整个大地是一朵花。智利的诗人聂鲁达如是说。但,即使是平行线尚有相交之时,何况个体与整体乎?这时便要求人拥有一颗辩证的心。


  大学生是思想活跃,积极进取的群体,是家庭与社会的希望,是万众瞩目的焦点,这时,大学生的择业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当代的大学生是应该适应社会需求而择业还是根据个人需求来择业呢?我认为,大学生应该根据个人需求来择业。


  一个人,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社会成员。只有先立足于自身才能更好的贡献于社会,就如同一个人在不会走时,自然不会跑,倘若倒行逆施,强迫自己在不会走的时候就跑,结果,只能是受伤。是的,我要说的是,以自身为择业的基准,并不是某些雄辩家口中的自私主义,低俗、毫无集体主义感的可耻行为,以自身为择业的基准,恰恰是一种明智的,能够更好的贡献自己的行为。以自己为基准,你才能真正做到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自得其乐;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对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间永远是充足的,你可以为之废寝,为之忘食,为之舍弃自己喝咖啡,闲聊的时间来将之投入到事情之中;你才能达到愈战愈勇的境界,拿破仑曾向世界呼喊,我的成就不在于屡战屡胜,而在于屡败屡起,他擅长带兵,他热爱军事,他一自己为基准选择了自己一生的事业,所以他感受到了那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然而,理想的倒影里总是遍布着残酷的现实。当自己被选择了整体而不得不放弃个体时,悲剧也就发生了。那个有着绝伦的木匠天分的明熹宗被当了皇帝,他没有权利以自己为基准,去追寻自己的需求,导致了国运大衰;放眼现代,应社会需求,某专业爆火,莘莘学子们便随了流俗,人云亦云,淡化了自己的基准,毅然决然的投身于追求火爆专业的潮流之中,一下子,人才过剩了,失业率升高了,学生的大好青春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打了水漂,而着所有的一切,换来的近视某一方面的社会需求被满足!还有,那么多的冷门专业怎么办?难道那不是社会需求吗?为了解决明显的矛盾而忽略了主要矛盾,这样不仅不能够解决社会需求,还会打乱社会的良性发展!


  个人需求,不仅仅是精神需求,更有物质需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是经济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同样是物质的追求史,一个人只有在能够确保自己的温饱的前提下才会萌发对精神的需求,才会去对精神的高低优劣夸夸其谈,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丝毫不考虑社会的发展,这样的话语被高尚之人相继提出,而这些在大骂他人的人可曾想过,倘若自己现在连基本温饱都无法确保的话,自己还会在这滔滔不绝吗?换位思考,你又凭什么断言那些现在为温饱愁的一塌糊涂的人没有集体主义感呢?只有在满足了个人需求的前提之下,社会需求才能被满足,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大学生择业以自己的需求为基准又有何不可呢?(王源)

且谈大学生就业方向

  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时间内的日积月累,在毕业的那一刻,我们即将展开手脚,选择自己的道路去实践。那么,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按照个人需求就业,还爱是按照社会需求就业?这是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问题,只有先明确这个目标,道路才会走得清晰、顺畅。


  个人需求择业还是社会需求择业,这似乎就像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但是,无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时势造英雄,只要付出努力,我相信都能取得成功。所以,不管是个人需求择业还是社会需求择业,只要肯为此付出努力,都可以开创出美好的明天,都应值得肯定。但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哪提个更适合我们呢?这个值得我们深思。


  或许有人会说,与社会需求相比,个人需求实在是太个人主义了,替自己为出发点,将自己的利益凌驾驭社会利益之上。但我觉得其实不然,首先,个人需求并不排斥社会需求,相反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需求。确实,个人需求里包含了个人感情,但爱国、乐于奉献、为人名服务等理念不也是个人情感吗?而当把这些情感放入到个人需求中,成为个人需求一部分时,不正好是集体主义的外化了吗?所以我认为一个人需求为出发点,能够跟高的发挥出一个人的能力,能够更好的服务社会,能够更多的瞒住社会需求。想当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皇叔一心牵挂社稷,根据社会需求恪守仁义,纵使武有刘关张这样的万人敌,问有诸葛孔明这样神机妙算的军师,也只能是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若不是飞哥偷学包租婆的狮孔功练得到家,又兼赵子龙神勇无敌,恐怕不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会出现,刘备自己都不知将身手何处了。而当脱去仁义的外衣,烤炉到要先巩固自己的实力,于是一个人需求为出发点,在周瑜与曹仁酣战之时,自己却坐收渔翁之利,轻而易举的拿下了荆襄,骑兵周瑜,吃后又势如破竹地攻下零陵、长沙、桂阳,这才有了三国鼎立的形成。


  再说,根据个人需求择业,让自己做着自己喜欢的是,而不是被迫的强制性的去完成,这样小路不是更高吗?每个人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某些方面会拥有别人所没有的天赋,如果以社会需求择业,那么这些才华不是白白地浪费了吗?许多人重视抱怨人才太少了,殊不知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缺乏人才就是因为没有根据个人需求好好培养自己的天赋啊!试想,如果每个人都在正确的位置干着正确的事情,物各尽其能,才各尽其力,这样比那种懒懒散散只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局面效率又会高多少呢?


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一切都在快节奏中运转着,只有根据个人需求择业,才会有高效率,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周会财)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电话:82312248

Baidu
map